EN

2009年音像业要抓住利好政策实现突破

2009-08-05 2597


王炬(中国音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)


 三项指标下降在预料之中
  从 《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》来看,音像业的情况基本上在预料之中,衡量产业发展的三项主要指标均有大幅下降:品种为2.35万种,比上年下降了26.48%(2007年为3.2万种);发行数量为4.10亿盘,比上年下降了16.49%(2007年为4.91亿盘);发行总金额为18.44亿元,比上年下降了41.38%(2007年为31.46亿元)。



  音像业市场状况不好是众所周知的,传统音像制品受到来自盗版、网络免费下载和高科技传播渠道拓展新市场(如手机音乐下载、网络视频等)的多重冲击,而新业态尚未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,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,而且是普遍的、国际性的。


 下降幅度之大需引起警惕
  音像产业发展的三项指标下降是可以理解的,国际唱片市场(包括音乐产品和家庭娱乐产品)也在缓慢下降(自2000年以来,平均下降幅度约在7%左右),而且,伴随传统唱片市场下降的是数字产品销售的增长(尽管也是缓慢增长),但我国音像业下降幅度之大,就要引起警惕了,挽救音像市场的衰退将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。


  从数据来看,发行金额的下降幅度之大,几乎回到了11年前的1997年(1997年的发行金额为18.4亿元)的水平,但是1997年的发行数量只有2.06亿盘,也就是说,我们用了超过1997年一倍的发行数量,只换来一样的收入,音像制品单片价值之低可见一斑。


  事实上,在2008年发行的音像制品中,录像制品的发行总金额下降幅度要远远大于录音制品(详见《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》),高达63.74%(发行数量下降幅度略小,只有31.92%)。这样大的下降幅度是音像业历年统计中罕见的,其中原因恐怕很难完全归咎于市场环境的恶劣,音像制品产业、产品结构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。


  利用政策机遇调整产业结构
  音像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,这些困难有市场环境的问题,也有高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冲击。事实上,更为重要的则是产业本身(体制上)的结构性缺陷所带来的问题。音像业的发展必须突破自身结构的缺陷,重新确立新的市场主体,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,以大力开发原创为产业立足之本,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带来的机遇,稳固传统音像市场,勇于开拓新型业态,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力军。


  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: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讨论并原则通过了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》。会议强调,振兴文化产业,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;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,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,提升文化创新能力;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,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;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,扩大产业规模,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。音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《振兴文化产业规划》正是在音像产业发展进入关键时刻发布的,这无疑将给音像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,注入新的活力。


  而在此之前,新闻出版总署6月25日召开的全国音像出版复制发行工作座谈会上,总署领导已经把音像业的改革、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,并提出了音像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,会议讨论的《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更是直面音像业现在的艰难形势,站在“改革促发展,在发展中完善管理”的高度,对音像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若干相当实际的意见。刚刚公布的《振兴文化产业规划》与《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等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,不仅极具现实意义,也必将对音像业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

  音像业三项主要指标示意图

2007年    2008年      下降幅度
  出版品种(万种) 3.2         2.35         ↓26.48%
 发行数量(亿盘)        4.91       4.10         ↓16.49%
 发行总金额(亿元) 31.46      18.44        ↓41.38%


中国新闻出版网/报